我正在学习如何使用Markdown写日记,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当天做了哪些事,为什么要做这些事,以及怎么做。因为我写的是日记,但我以前并没有写过,不知道日记的格式是什么样,以及应该记录哪些内容,所以我询问大模型:如何写日记,怎么写更规范?大模型给出了如下回答:


写日记的不止是记录流水账,它是一个与自我对话、澄清思绪,重塑心智的过程。为了让日记发挥最大效用,我们可以从“基础规范”和“思维模型”两个层面来构建日记体系。

第一部分:基础规范——建立坚实且持久的日记习惯

规范的目的是通过建立稳定的结构来降低写作的心理门槛,使其成为一种轻松自如的习惯(思考:像我这样的新人刚开始写日记就会为了格式问题而发愁)

  1. 选择媒介:物理或数字

    • 物理手写(推荐初学者: 使用钢笔和笔记本。手写的速度慢于思考的过程,这个“延迟”能给予您更多反思和整理思绪的时间。笔尖与纸张的摩擦感本身就是一种正向反馈。(思考:我不太喜欢用纸质写东西,太麻烦了)
    • 数字应用(适合高效整合): 如何Obsidian, Roam Research, Day one等。优点是便于搜索、添加标签、链接和回归。缺点是容易因打字过快而导致思考深度不足。(思考:我用的是vscode+hugo博客记录。数字应用的优点就是方便。至于缺点是打字过快而导致思考不足,这点我不太赞同。日记不是写一次就丢掉的东西,而是要反复总结提炼,最后得出一些深刻的见解的。所以写的过程思考深度够不够无关紧要,后面常总结即可。)
  2. 固定仪式:时间与地点

    • 时间: 选泽一个不会被打扰的固定时间
      • 晨间日记: 醒来后立即进行书写,专注于倾倒脑海中的一切杂念,清理思维缓存,以清爽的状态开启新的一天。这有助于激发创造力。(思考:我觉得这是Gemini在瞎编,正常人醒来脑海里哪有杂念。这就像电脑刚开机,许多程序还没被加载呢。不过我现在确实是在早晨记录。主要早上来工位没有其他人,非常安静。)
    • 地点: 创造一个舒适、安静的环境,让您能完全放松地沉浸在书写中。(思考:这点我很赞同)
  3. 建立框架:让结构引导内容

    • 统一标题格式: 每次记录都以统一的格式开始,例如: YYYY-MM-DD | 星期X | 天气 | 地点 | 当日核心情绪 例如:2025-09-13 | 星期六 | 晴 | 书房 | 平静
    • 核心原则:先写真实再求深刻。 不必追求文辞华丽,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诚实。即便今天只想写“我很累,不想写日记”,那也把它写下来。(思考:这个格式我用博客的格式替代了)

第二部分:思维进阶——将日记变成思维的熔炉

当基础习惯建立后,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强大的思维模型,让日记从“记录”真正升级为“思考”和“成长”的工具。

模型一:CBT(认知行为疗法) 日记法——情绪的精准拆解

这个模型能帮助您清晰地看到“事件”与“情绪”之间的“思想”桥梁,是管理情绪、破除消极思维的利器。

  • 1. 情境(Situation): 客观、中立地描述发生了什么事。
    • 例如:在今天下午的会议上,我的提案被主管直接驳回了。
  • 2. 情绪(Emotion): 识别并量化你的情绪(0-10分)。
  • 例如:感到羞愧(8/10),愤怒(6/10),沮丧(7/10)。
  • 3. 自动思维(Automatic Thought): 当事件发生时,你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?
  • 例如:“我真是个失败者。” “他根本不尊重我。” “我的努力都白费了。”
  • 4. 认知扭曲分析(Cognitive Distortion Analysis): 审视你的自动思维,看它符合哪种常见的认知谬误?
    • 非黑即白(All-or-Nothing Thinking): “提案被否 = 我是个彻底的失败者。”
    • 灾难化(Catastrophizing): “这次失败了,我肯定要被解雇了。”
    • 读心术(Mind Reading): “他肯定觉得我很愚蠢。”
  • 5. 理性回应(Rational Response): 像一位睿智的朋友一样,挑战你的自动思维。
    • 例如:“一个提案被否不代表我是一个失败者。这只是工作的一部分。主管可能是从预算或战略角度考虑,不完全是针对我个人。我能从这次的反馈中学到什么来改进下一次的提案?”
  • 6. 结果(Outcome): 重新评估你的情绪。
    • 例如:羞愧(3/10),愤怒(2/10),沮丧(4/10),并增加了一份“决心”(5/10)。

思考:这部分有点太细致了,我个人认为太难做到了)


模型二:科尔伯格经验学习圈(Kolb’s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)——从经验到智慧的转化

这个模型帮助您将日常经历系统性地转化为个人成长的智慧。

  • 1. 具体经验(Concrete Experience): 记录一件今天发生的、对您有触动的事。
    • 例如:今天我尝试用一种新的沟通方式与一位难缠的客户交流,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。
  • 2. 反思观察(Reflective Observation): 回顾这个经验。我看到了什么?听到了什么?我的感受和反应是什么?为什么会这样?
    • 例如:我发现,当我不再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,而是先倾听并共情他的挫败感时,他的态度明显软化了。我最初感到紧张,但当我看到他开始合作时,我感到了巨大的成就感。
  • 3. 抽象概括(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): 从这次经验中,我能提炼出什么普遍的原则、理论或教训?
    • 例如:原则:在冲突解决中,情感的连接(Emotional Connection)优先于逻辑的辩论(Logical Argument)。先处理情绪,再处理问题。
  • 4. 主动验证(Active Experimentation): 我如何在未来的情境中应用这个新学到的原则?
    • 例如:下周我要和另一个有潜在分歧的部门开会。我计划在会议开始时,先花几分钟认可并理解他们的立场和顾虑,然后再提出我的方案。

模型三:“第一性原理”思考法(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)——打破思维定势

当您面临复杂问题或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时,用日记来实践第一性原理,能帮您拨开迷雾,直达本质。

  • 1. 确定问题/目标: 您正在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?
    • 例如:我是否应该辞职去创业?
  • 2. 分解假设: 拆解这个问题背后所有公认的“常识”或社会共识。
    • 常识1:创业风险很高,我可能会失去稳定的收入。
    • 常识2:我需要一个完美的商业计划才能开始。
    • 常识3:我现在的工作很体面,放弃了很可惜。
  • 3. 追本溯源: 对每一个假设进行拷问,直到找到最基本、不证自明的“事实”或“真理”。
    • 对于常识1:什么是“风险”?是财务的不确定性。什么是“稳定收入”?是每月固定的现金流。我最根本的需求是什么?是生存保障和个人价值实现。我能否通过其他方式(如建立小规模的副业、降低生活成本)来满足生存保障,同时追求价值实现?
  • 4. 重新构建: 基于这些最基本的元素,重新构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、更优的解决方案。
    • 结论:我不需要立刻辞职。我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启动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(MVP)来验证我的商业想法,以此对冲财务风险,同时探索我的热情。

总结与建议

  • 从简单开始: 如果您是初学者,可以先从最基础的“今天发生了什么?我有什么感受?我学到了什么?”开始。
  • 混合使用模型: 您不必每天都使用所有模型。可以根据当天的具体情况和需求,选择最适合的一个。例如,情绪波动大时用CBT模型,完成一项挑战后用经验学习圈。
  • 定期回顾: 每周或每月花时间回顾您的日记。您会惊奇地发现自己思想的演变、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以及个人成长的清晰轨迹。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激励。

(思考:我前面所说写日记就是一个输出——提炼——输入的过程,这个过程伴随着不断思考,塑造了我们思维方式。)